•  

玻璃,来源于中国大漆的“灵光一闪”

日期:2015/9/30 11:34:00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点击次数:97740

对于西方人来讲,材料表面的光泽是衡量一件产品的重要指标。而玻璃作为一种新的材料,木材、金属和陶瓷都不能够与之媲美。

光泽的魅力

光泽源于物体对光的反射,本来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在家具上往往体现的是心理现象。

光泽不仅仅是人们视觉上的感官,而是人们对产品评价的一个标准。

(一)材料表面的光泽是重要指标

人类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人类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是划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基准点。也就是说,打磨石器的出现,证明了人类文明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即使到了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材料表面的光泽仍然是衡量一件产品的重要指标。

普通汽车与豪华汽车对比,虽然都有铮亮的光泽,但豪华车是抛出来的光泽,呈现柔和感、厚重感;相比之下,普通车的光泽是漆膜固化后的原光,东北人说“贼亮”。

曾几何时,中国的大漆家具让欧洲人羡慕不已,富人则倾其所有来购买真品,穷人则想方设法来圆梦。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大漆的魅力就是持久的光泽。

在18世纪的法国,由于中国大漆的输入,改变了传统的涂饰技术。大漆价格昂贵,涂饰技术难于掌握,一种被称为马丁清漆(VernisMartin)的涂料开始广泛用于高档家具(如下图)。这种涂料的主要成分是源于南美的柯巴树脂(Copal,其固体物可以冒充琥珀),把青铜粉或者金粉加进涂料里,涂饰几十遍后能获得中国大漆的效果。1730年,马丁家族获得了中国及日本大漆的销售经营权,并在巴黎成为业界名人后来发展成为马丁兄弟公司。

(二)穷人的艺术

在威尼斯家具的涂饰技术也有所创新,成为18世纪仿亮漆家具的生产中心。意大利自制的涂料与东方的大漆相比,虽然质量较差,但在装饰效果上却有独特的魅力,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涂料意大利语为LaccaContrafatta,其涂饰方法是先在家具表面着色,然后贴上中国题材的彩绘剪纸,最后罩上清漆。它与大漆相比不但操作简单,而且整体效果华丽,适合意大利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中等阶层以下人的喜欢。后来有人就将这种起源于西方的装饰手法称为剪纸装饰(Decoupage,台湾称为蝶古巴特)。这种方法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让不是贵族的一般大众也能够拥有典雅的东方艺术家具。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制造出仿制产品,史称“穷人的艺术”。

这种穷人的艺术所追求的就是明亮的光泽。

农村人喜欢光亮照人的“镜面”家具,因为农村有广袤的田野、无边的绿树,他们希望用家具的光亮来点亮他们的生活,实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种现象被城市人称为“老土”。

可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城市人的家里也摆着铮亮的家具,有人甚至将这种家具称为钢琴漆家具(其实多为聚酯漆)。后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兴起,大街两侧排满了玻璃墙建筑,再加上环境污染、噪声不断,人们开始烦躁,回到家中希望能获得静谧的环境,于是亚光家具大行其道,甚至有涂饰蜂蜡的家具。农村人看不惯这种现象,说你们买的都是旧家具。

头发光黑不行,还要打上发蜡,呈现光亮,这才有气派。

汽车光名牌不行,还要打上上光蜡,这才显得华丽。

这就是光泽在生活中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光泽的哲学理念。

透明的魅力

玻璃这种无机物,在西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开始使用玻璃器皿。

(一)玻璃从显赫高贵到制造成本下降

12世纪,西方出现了色彩玻璃,镶嵌到教堂的窗户上,在教堂内形成一种庄严肃穆而又显赫高贵的气氛。

13世纪的威尼斯,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到了14世纪,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的玻璃制造中心,很多以玻璃制成的餐具、器皿等都是来自威尼斯。1450年,威尼斯穆拉诺(Murano)岛上的玻璃制造专家贝罗维埃罗(Angelo Beroviero)首先发明了用水银和锡箔制造镜子的技术,能够生产大幅面的镜子。这样一来,卧室中又出现了大型的壁镜,并且镜框都采用豪华的雕刻装饰。壁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室内装饰手法,室内装饰元素更加丰富多彩。

威尼斯人严守镜子的制造技术,如果有人把镜子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就要被处以死刑。根据威尼斯政府的法令,所有的玻璃作坊都要搬到穆拉诺孤岛上去,外国人不准进入。17世纪中期,法国人收买了穆拉诺岛上的四名工匠,镜子制作技术流传到法国。1688年完工的凡尔赛宫镜厅,长76米、高13米的长廊,一面是面对花园的17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天花板上还有24个巨大的水晶吊灯,形成了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到了17世纪,玻璃已经完全取代了窗户上的油纸和平纹细布。由此可知,制造成本已经下降到了一定程度。

(二)玻璃给西方带来了“新时代”

玻璃的作用远不是对房屋起到遮掩的作用,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发明了眼镜,近视者、花眼者都可以看清世界。望远镜的发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测天体,显微镜的发明,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奥秘。玻璃有很多特性,木材、金属和陶瓷都不能够与之媲美。假如没有玻璃的发现、发展,我们将很难想象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玻璃在改变外面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镜子的发明,使人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有了镜子,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形象,因此可以说,镜子照亮了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国家虽然有悠久的制造陶瓷的历史,同属于烧结工艺的玻璃,真正的历史却非常短暂。

马未都先生说:平板玻璃直到清代初年才进入中国,当时是非常名贵的商品。在雍正时期,一块三尺见方的平板玻璃是两间房子的价钱。一旦玻璃打碎,皇帝都要御批,让把打碎的玻璃都保存好,可见玻璃在当时的贵重程度。乾隆年间,玻璃就相对普及一些,很多人家里要是有一个玻璃的屏风,比石质的显得更为名贵。

上海大学庄小蔚教授说:中国不是玻璃的发源地,中国古人虽然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但由于一些关键技术不过关,加之瓷器艺术太过杰出,玻璃便逐渐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有着悠久玻璃历史的欧洲,人们能接受玻璃器皿、能接受玻璃窗户,也能接受玻璃温室,但不能接受玻璃建筑。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展览场馆的玻璃房子——水晶宫,当时引起哗然一片。玻璃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开启了一个古人所不曾梦想的奇异世界,在人类建筑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种材料能像玻璃那样引起人们如此之多的遐想。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者热情讴歌玻璃营造的开敞流动的现代建筑空间,认为它不仅能够改变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可以带来全新的文化变革。德国作家西尔巴特(Paul Scheerbart,1863-1915)宣称,“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为把我们的文化提高到新的水平,我们将被迫改造我们的建筑:这一点只是在使人们从居住房间的封闭中解放出来时才有可能。”

德国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1911年设计建造的法古斯工厂(Fagus-Werk),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消除了柱子的建筑转角,产生了富有时代感的新的形式美。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次展览会上,陶特(Brumo Taut,1880-1938)设计建造了玻璃宫,宣称玻璃带来了新时代,认为“没有玻璃宫,生活将成为负担”。

素有美女设计师之称的博尔里(Cini Boeri,1924-),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把物品作为生活中的有机元素。她认为,家具“不只是物质的和可触摸的物品,而是梦想、愿望和可能性的总和”。1987年为菲昂公司(FIAM Italia)设计的魔幻椅(Ghost),虽然用各类透明塑料可以轻易实现,但她却选择了极富技术挑战性的强化玻璃。这件作品在象征层次和文化层次也反映出一种时代特征,介于可见和不可见之间,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这件前无古人的作品,因其整体性和不可见性,可以获得梦幻般效果。

责任编辑:水晶 作者:董玉库

新闻关键字

玻璃 光泽 透明